維吾爾族傳統小刀製作技藝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吾爾族傳統小刀製作技藝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英吉沙縣
分類傳統技藝
序號420
編號項目Ⅷ-122
登錄2008年(第二批)

維吾爾族傳統小刀製作技藝維吾爾語ئەنئەنىۋى پىچاق ياساش ھۈنەر‎)是流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英吉沙縣阿克蘇地區沙雅縣等地製作維吾爾族常用的小刀的技藝。保護單位為英吉沙縣文化館。吾甫爾·熱合曼是維吾爾族傳統小刀製作技藝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網 1][網 2]

歷史[編輯]

英吉沙小刀[編輯]

現存英吉沙小刀制刀工藝可以追溯到16世紀晚期,鐵匠買買提·庫拉洪設計製作出了刻有不同圖案,並在木柄上塗有不同顏色的小刀。這種小刀深受人喜愛,爭相購買。買買提·庫拉洪開始收徒,當地人也開始仿製,英吉沙小刀製作工藝開始流傳。20世紀初期,如今的芒辛鎮地區逐漸成為英吉沙小刀生產的核心地區,但因為缺乏原料,生產始終規模較小[書 1][刊 1]

1954年,英吉沙縣成立小刀廠,最初有6名師父和6名學徒作為製作工匠。1956年4月開始由手工業聯社管理,後直屬於二輕局。隨着生產技術的更新,生產成本、效率、產量均得到改善,1998年,小刀廠純利潤5萬元人民幣。此時,小刀廠不僅生產維吾爾族傳統小刀,還會生產蒙古族喜愛的小刀、漢族喜愛的劍等產品。喀拉巴什蘭干村在出現英吉沙小刀製造業後就開始有小刀工匠,所以喀拉巴什蘭干村也被稱為「小刀村」。在縣小刀廠建立並盈利以後,喀拉巴什蘭干村從事小刀加工的用戶數開始增加,20世紀60年代,村子中從事小刀加工的家庭有21戶,到1998年,則有近60戶人家從事小刀加工工作[書 1]。20世紀90年代英吉沙民族小刀製品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並被定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民族產品定點生產企業。進入21世紀後,「英吉沙小刀」申請了原產地證明商標[刊 2]。2008年,由英吉沙縣申報,維吾爾族傳統小刀製作技藝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書 2]。21世紀20年代,喀拉巴什蘭干村成立小刀製作銷售農民專業合作社,截止2021年有7家類似的小刀合作社先後成立。並開設數十家門店,超過100人參與小刀製作、銷售的工作[網 3][網 4]。喀拉巴什蘭干村試圖通過結合文化和旅遊,為當地村民增收[網 5]。2021年11月,芒辛鎮喀拉巴什蘭干村舉辦了首屆英吉沙小刀製作技藝展示評比大賽,有17支隊伍參與比賽[網 4]

沙雅小刀[編輯]

沙雅縣地處阿克蘇地區擁有豐富的礦藏資源,特別是金屬資源。阿克蘇地區也是龜茲的故地,龜茲地區的冶煉業在最遲公元前2世紀便已經在西域馳名。如今阿克蘇地區已發現采煉鐵遺址十餘處[刊 3]。豐富的金屬資源礦產和長期的冶煉業的發展給沙雅小刀的出現創造了機會。如今流傳的沙雅小刀製作技藝可追溯到19世紀,鐵匠托乎提將打鐵技藝傳授給兒子塔力甫,塔力甫後又將小刀製作技術傳授給他的兒子塔石罕(塔西汗、塔什罕)。塔石罕樂於創新,開始將瑪瑙、寶石等裝飾本來僅由金、銀、動物角構成的刀柄。他的塔石罕寶石小刀與眾不同,名噪一時,塔什罕也得到了「刀王」的稱號。塔石罕不僅創建了小刀品牌「塔石罕」,還培養了很多徒弟。徒弟們有的沿用了「塔石罕」的品牌,有的自創門戶。到20世紀初,刀匠鋪不僅在沙雅縣處處可尋,在庫車縣(今庫車市)等地也有其徒弟的刀匠鋪[刊 4][刊 5]。不過在1958年以後,因為制刀技藝並無太大發展,而機械化、半機械化在製革業,鐵、木手工業中佔比開始增加,手工制刀技藝一度面臨失傳的威脅[書 3]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手工製作的沙雅小刀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1985年,沙雅縣手工業聯合社更名為二輕局,並開始廣招技師,收集相關資料。沙雅小刀製作技藝開始恢復生產。90年代後,沙雅小刀製作技藝從純手工進入到半機械化[書 3]。到了21世紀,機械加工的不鏽鋼刀刃開始代替部分手工製作的刀刃,小刀開始量產[刊 4][刊 5]。與此同時,很多沙雅小刀工坊開始註冊商標和申請專利,「一杆旗」、「其瓦爾」等品牌註冊於此時[新 1][新 2]。2005年,沙雅縣沙雅小刀協會成立[新 3]。2007年,沙雅小刀製作技藝被列為第一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刊 6]。之後和英吉沙小刀一起,以維吾爾族傳統小刀的名義被列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發佈了地方標準《DB65∕T 2996-2009 沙雅小刀》[准 1]英買力鎮阿其墩村是沙雅小刀的主產地,成員以阿其墩村農民為主的沙雅縣民族手工藝小刀製作專業合作社於2008年3月成立。沙雅縣英買力鎮小刀工藝培訓中心、沙雅縣民族工藝小刀技能培訓(實訓)基地同時掛牌於此。2020年,合作社有135名農民組成的社員,在農閒或冬季時,社員會前往合作社製作小刀,合作社進行售賣[新 4]

使用[編輯]

當今維吾爾族小刀,既有實用的功能,也可作為裝飾。在英吉沙縣有用家、愛家、富家三種說法。其中用家,就是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生產用具,傳統刀具會被用來屠宰牲畜、剔骨剝皮、切瓜削果、修理器具等。愛家則是將刀具作為工藝品或紀念品,或送給朋友,或賣予遊客。而富家則是達官顯貴曾一度將自己專門定製的小刀作為自己身份的象徵,定製的小刀起到炫耀自己財富的目的。這些人在前往麥加進行朝覲時,也會攜帶自己精美的小刀[刊 1]

製作[編輯]

英吉沙縣是維吾爾族傳統小刀的著名產地
一家手工藝小刀廠
在喀什市場上的賣刀商販

維吾爾傳統小刀的製作首先需要進行選材,如今主要選取不鏽鋼或軸承鋼。然後對鋼材進行煅燒,維吾爾族傳統的煅爐採用木炭加熱,並使用羊皮風袋鼓風。煅燒的同時需要鍛打出小刀的基本形狀。在基本造型確定後,再次進行煅燒,之後取出刀坯放入清油中淬火。淬火完成後,便開始進行打磨並拋出血槽。傳統的技藝會使用手動砂輪,如今大多會使用電動砂輪和磨光輪。打磨完成後,則需要進行防鏽工藝。傳統的防鏽是通過油煮、蠟磨的方式完成,如今則多使用不鏽鋼和鍍鉻工藝。另外也有通過鑄造製成刀坯的工藝,將融化金屬倒入模具空腔中,待冷卻後經過除沙、修復、打磨。之後便是裝飾階段,通過拼接、鑲嵌等裝飾手法,將不同材質的裝飾物組合起來做成刀柄。再通過鏨刻不同的紋樣,裝飾刀面和刀柄[刊 7][刊 8][書 4]

刀鞘的製作會使用到牛皮壓花工藝,對牛皮壓光後,染成黑色、黃色、棕色等顏色,通過裁剪製作成刀鞘。再使用刻刀刻出不同的紋樣。再通過模具進行壓花,用小錘敲打壓印釘進行壓印。有的刀鞘在壓印的基礎上還會進行寶石的鑲嵌[刊 7][刊 8][書 4]。 一把普通的小刀需要6到8小時製作,優質的小刀在熟練工人的製作下,也需要花費2天到3天[刊 8]

樣式[編輯]

維吾爾族傳統小刀款式多達數十種。小刀的大小不一,大的長可達半米有餘,小的不過幾厘米長,常見的小刀十餘厘米。維吾爾族傳統小刀受到波斯刀英語Shamshir等刀具的影響,主要類型可分為刀直刃尖且對稱的直刀、刀尖頂端向刀背方向翹起,刀柄向刀刃方向彎曲彎刀、可將刀刃折於刀柄的折刀、用鹿角、羚羊角、牛角等動物角做成刀柄的動物角式小刀。無論哪種類型,每把維吾爾族傳統小刀都會使用「S」造型[刊 9][刊 7][刊 10]

維吾爾族傳統小刀刀片的形狀包括月牙形、魚腹形、鳳尾形、雄鷹形等不同形狀。小刀刀柄主要為圓柱體,外表使用玉石、動物骨頭、貝殼、動物角、桃木、棗木、寶石或者有機玻璃、塑料薄板等不同原材料組成不同的圖案。顏色也有紅色、綠色、褐色、橙色等。維吾爾族傳統小刀會有不同的紋樣進行裝飾,常見的幾何圖案包括圓形裝飾、線形裝飾、菱形裝飾以及網紋。植物也是裝飾小刀的主要紋樣,包括或單或雙的巴旦木紋樣、卷草紋樣英語Scroll (art)、玫瑰花、杏花紋樣等。小刀的產地、制刀匠人的姓名、品牌名稱或標誌也會被標記在小刀之上[刊 7][刊 11][刊 12][刊 13]

因為地方標準的頒佈,沙雅小刀有具體的分類,按刀柄材質可分為三種,即黃銅刀、白銅刀、銀刀和金刀。按刀柄角質可分為鹿角刀、羊角刀和牛角刀三種。按刀柄外形可分為月亮刀、孔雀刀、直柄刀和彎把刀四種。地方標準為小刀的外觀設計、選材、質量等方面提供了參考[准 1][新 5]

圖片[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期刊
  1. ^ 1.0 1.1 王鑫; 葉金. 英吉沙小刀 刀锋上的男人味道. 中國西部. 2015, (30): 58–63. 
  2. ^ 王季明. 英吉沙小刀. 中國民族. 2011, 476 (Z1): 164–166. 
  3. ^ 李肖. 古代龟兹地区矿冶遗址的考察与研究. 龜茲學研究. 2006, (00): 75–91. 
  4. ^ 4.0 4.1 謝中. 沙雅小刀. 今日新疆. 2008, (05): 50. 
  5. ^ 5.0 5.1 李橋江; 沙飛; 尤叢志. 小刀与羔皮帽:另类的沙雅文明. 新疆人文地理. 2010, (05): 107–111. 
  6. ^ 王連旗; 包朗. 新疆沙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塔里木大學學報. 2012, 24 (04): 68–73. 
  7. ^ 7.0 7.1 7.2 7.3 楊曉康. 新疆民族式小刀装饰研究. 新疆藝術學院學報. 2005, (03): 49–52. 
  8. ^ 8.0 8.1 8.2 劉倩倩. 新疆英吉沙小刀制作流程与装饰工艺特征的研究. 大舞台. 2012, (01): 165–166. doi:10.15947/j.cnki.dwt.2012.01.004. 
  9. ^ 張壽山. 英吉沙小刀考. 新疆藝術. 1999, (04): 35–36. 
  10. ^ 樊德喜; 羅靜. 英吉莎小刀造型艺术中的地缘性因素分析. 考試周刊. 2007, (49): 154. 
  11. ^ 劉倩倩. 新疆英吉沙小刀的装饰纹样初探. 美術教育研究. 2012, 26 (07): 53. 
  12. ^ 王樂楠. 英吉沙小刀中巴旦木装饰纹样的形式美法则.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8, 02 (21): 44–45. 
  13. ^ 曾獻捷. 由英吉沙小刀浅谈维吾尔族装饰艺术. 美麗中國. 2010, (09): 10. 
書籍
  1. ^ 1.0 1.1 趙士明. 英吉沙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編. 英吉沙县志.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 683–686. ISBN 7-228-08091-2. 
  2. ^ 鍾廷雄; 莫福山. 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 , 編. 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4: 359–360. ISBN 978-7-5660-0815-2. 
  3. ^ 3.0 3.1 沙雅縣史志編纂委員會 (編). 沙雅县志.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5: 249. ISBN 7-228-03073-7. 
  4. ^ 4.0 4.1 李季蓮.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第3卷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第2版.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0: 93–97. ISBN 978-7-5469-0194-7. 
報紙
  1. ^ 高梅欽; 甘立新. “一杆旗”牌沙雅小刀获四项国家专利. 阿克蘇日報 (第004版(區域新聞)). 2010-05-18. 
  2. ^ 陳婷; 張鐵玲; 張德磊. 沙雅小刀“家庭”又添新丁. 阿克蘇日報 (第002版(重要新聞)). 2008-08-28. 
  3. ^ 沙雅小刀:真传 1000 年. 中國民族報 (第010版(文化周刊·視角)). 2011-02-11. 
  4. ^ 董成忠. 探访沙雅小刀“出生地”. 阿克蘇日報 (第008版(社會)). 2020-06-22. 
  5. ^ 楊明劍. 沙雅小刀生产标准出台. 新疆科技報(漢) (第001版). 2006-07-07. 
網站
  1. ^ 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2021-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9). 
  2. ^ 吾甫尔·热合曼.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2021-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9). 
  3. ^ 阿孜古麗·艾山. 英吉沙小刀开辟村民脱贫致富路. 人民網. 2020-11-05 [2021-12-09]. 
  4. ^ 4.0 4.1 余飛; 阿布都哈力克. 英吉沙县:传承创新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喀什地區行政公署. 2021-11-30 [2021-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9). 
  5. ^ 胡嘉琛. 新疆英吉沙“小刀村”:老手艺成富民新产业. 中國新聞網. 2021-12-07 [2021-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9). 
標準
  1. ^ 1.0 1.1 DB65∕T 2996-2009 沙雅小刀